1840年,位于欧洲和亚洲交界处的小岛国家——英国,派出一支庞大的军队,包括2万名士兵和40多艘蒸汽动力战舰,横跨大西洋、印度洋和太平洋,最终抵达中国东南沿海。面对英国先进的军事力量,中国清朝军队惨败,不得不与英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。这场被称为鸦片战争的冲突,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败,中国大地也因此步入了动荡不安的近代历史。
清朝国库吃紧,既要花钱建海军,又要投钱修边防,朝廷里因此分成了两派:一帮人主张重点搞海防,另一帮人强调加强边防,双方就国家防御重点吵得不可开交,这就是著名的“海防边防之争”。到了1874年,朝廷召集大臣们公开讨论国防政策,海防派的头头李鸿章——当时是直隶总督兼管北洋通商——给皇帝上书说:新疆离京城太远,每年投入的钱比收回的还多,成了个大包袱,而东南沿海是朝廷的“钱袋子”,京城又靠海,不如放弃新疆,集中力量搞海防,保住京城要紧。
新疆若失守,虽伤及身体外围,但不致命;沿海若不设防,却会引发心腹之患,危机更甚。
当时掌握军机处大权的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瓜尔佳·文祥,心里都比较支持李鸿章的主张。不过,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却坚决反对李鸿章重视海防、轻视陆防的策略,主张"东边海防,西边塞防,两边都要重视"。左宗棠向朝廷上书说:新疆是西北边防的最前线,它保护着作为北京屏障的蒙古;而蒙古又是北京的屏障,两地相互依存,关系密切,如果放弃新疆,将来必定会带来严重问题。左宗棠还从道义角度出发,强调新疆是清朝历代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疆土,如果轻易放弃,实在对不起先辈和为国捐躯的英烈。
祖先当年平定准噶尔,统一回部,开辟新疆,设立军府,为后世打下了基础。因此,稳固新疆是为了保护蒙古,保护蒙古则是为了守卫京城。西北地区紧密相连,局势稳定,自然无懈可击。如果新疆不稳,蒙古地区就会动荡,不仅陕甘、山西边境会频繁受到侵扰,防不胜防,就连北方关隘也将不得安宁,日夜难眠。
左宗棠的奏折一出来,就像一记重锤,让清朝朝廷里没人敢再提放弃新疆的事。奕訢和文祥也不敢公开支持放弃新疆,最后朝廷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,叫“海陆并进”。1875年3月,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继续担任陕甘总督,负责新疆的军事事务;到了4月,又让李鸿章和沈葆祯分别负责北边和南边的海防工作,组建北洋海军,同时筹办福州船政学堂。
1877年,左宗棠率军彻底消灭了阿古柏的入侵部队,成功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,只有伊犁还在俄国人手里。到了1884年,中法在福建马江发生海战,沈葆祯辛苦建立的福建水师在自家的马尾军港被全歼,连带着福州船政学堂也被撤销。1895年,威海卫海战爆发,李鸿章一手打造的北洋水师同样全军覆没,海防战略彻底崩溃。回头看,多亏左宗棠当时坚持立场,保住了新疆,不然后果真的不敢想象。